学生近视发病机理已从传统“调节学说”转变成现代“离焦学说”
由于受到认识限制,以往几十年对学生近视发病机理的认识一直是以“调节学说”为主,即近视是由于“看近”太多引起或加重的,人眼看近时,双眼会反射性调节,首先引起调节痉挛性近视,以后渐渐转变成真性近视。因此,传统的近视控制方法或近视治疗仪如眼保健操、各种眼部按摩、磁疗、电疗、震动,穴位剌激,药物贴敷等都是通过减少看近调节或松驰调节来控制学生近视的。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由于不能抵消“看近”(学生近视主要病因)或阻断近视发病两个关键环节(看近近视化离焦及调节滞后)等,传统近视控制方法或治疗仪虽有一定的暂时性提高视力的作用,但这些作用是治表不治根,不能长期减缓或降低真性近视的度数。其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远期效果几乎100%不好。
近年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看近时的调节痉挛不是引起近视的主要原因。因为切断与“看近”调节有关的神经后,“看近”仍然可以引起近视发生、发展。因此学生后天性近视发病机理“调节学说”在近年已基本被否定。
近十年,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看近引起近视的机理主要是“离焦学说”。研究证实,眼球延长依赖视网膜周边离焦,按照屈光学概念,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者称为前离焦(即远视化离焦),落在视网膜后面者称为后离焦(即近视化离焦)。看近时或近视眼的视网膜中央呈前离焦(远视化),而视网膜周边呈后离焦(近视化),这种视网膜周边后离焦(即近视化离焦)是促进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研究还发现,眼球具有依赖视网膜周边成像诱导眼球发育的特点,尤其是18岁以下青少年近视眼,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向后的近视化离焦,眼球长度就将延长,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向前的远视化离焦,眼球就将停止延长。因此,医学上通过矫正视网膜周边近视化离焦或者人工形成视网膜周边远视化离焦,就可以阻止学生近视眼度数的不断增加或预防近视发生。
由此可见,学生近视发病机理已从传统“调节学说”为主转变成现代“离焦学说”。并由此产生了现化远视化离焦近视控制仪(镜)。虚焦、调焦、自动远化镜就是根据远化离焦学说研制的现代近视治疗仪。经河南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博士研究所等单位临床观察大量学生,发现远视化离焦镜(简称远化镜)可有效控制30%~87%学生近视发生、发展,平均有效率在80%以上。
来源www.ldgabc.com 刘东光教授近视弱视网